课程任务
制作一个小游戏,小鸡在舞台上来回走动,一只恐龙在舞台上飞来飞去,玩家通过移动扫帚阻挡恐龙,恐龙碰到小鸡,小鸡被吃掉。
课程目标
- 理解编程中的“思考”条件判断的概念及功能,了解“如果…那么…”代码块的使用方法。
- 熟练使用“面向”、“碰到边缘就反弹”、“将旋转方式设为…”、“播放声音”代码块。
- 了解侦测代码块“碰到…”的功能,掌握“碰到…”代码块的使用方法。
任务重点
1.扫帚的左右移动
结合“一直思考”,确定“左右移动”功能的解决方案,通过“重复执行”、“如果…那么”、“碰到…”代码块的综合使用,实现角色左右移动的流畅。
2.恐龙碰到挡板(扫帚)反弹的功能实现
碰到挡板后,调整角色所面向的方向,可以选择左上及右上的一个区间,也就是-60和60之间的随机数。
3.恐龙碰到小鸡,小鸡被吃掉。
小鸡在移动的过程中要,要一直思考“是否碰到了恐龙”,小鸡要根据判断结果做出不同的动作,如果碰到,通过“隐藏”,让小鸡消失。
注意:有“隐藏”,游戏开始后,初始化阶段要让其“显示”。
核心知识点

“如果…那么…”是编程中条件判断类代码块,类似于人的“思考”,也可以理解为使用“如果…那么…”造句,所以需要与其它条件类代码块配合使用,当条件成立时,执行内部的代码块,否则执行下方代码块。

“碰到…”,可以选择舞台边缘、鼠标指针及其它角色,这是一个条件类代码块,只有两个结果“真”和“假”,真可以理解为“成立”,假可以理解为“不成立”,也就是没有发生。

”隐藏“代码块将角色从舞台上消失,要以理解为日常演出的”退场“,也就是到后台,与其它对应的是”显示“代码块,角色出现在舞台上。
更新记录
V1.0
2021.08.07
初次创建。